燈集錄

善心善行

處於社會,常與朋友接觸往來,尤如一張網絡關係,好比大湖里的小魚和水性關係,相互依存的情形一樣。所謂「牽一髮而動全身」的緊緊相扣,所以我們時常要有「思維別人的優點」來「彌補自己的缺點」觀念,方能改善友誼之間的相處關係。

其實我們要做好社會福利工作,反而要體貼、極積地去解決兼照顧到有利於眾生的各項難題。然而更需要塑造出一個充滿智慧、慈悲與感恩的社會。西藏佛教的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說:「如果你不可以幫助他,請不要傷害他。」這是一句多麼貼心的話呢。

從菩薩道的角度來說:「先從自他兩利,進而達致利行圓滿為究竟。」也許,我們在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上,不時會懸入情感的部分比較多。結果呢!人與人之間的接觸,都搞得焦頭爛額、面目全非,事情成了錯綜復雜。我們對此世間的苦難,未曾進一步的透視和蟲視,也因此一些執迷不悟的壯況會出現,所以人與人的交往,往往都會歧視他人、妒嫉他人。

此外,世間的對與錯,也許難於捉摸得到的,而「對」是哪件事情的合理性,「錯」卻落入了我們的主觀判斷。由於我們一直嚮往物質上的享受,而不知道人類的和平共處,是多麼的美好,是如此的珍貴。我們的目的一向嚮往物質享受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自然而然就會掉進「對」與「錯」的糾紛裡頭。因此,事情的延續變化中,就會沒完沒了。如果我們追求的是和平共處,自然也會傾向祥和和幸福。

如此一來,我們需要貫徹佛法的「善心」與「善行」,實踐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上去,然後把這套小哲理化成力量,投進在這個社會上,讓自己的智慧潛能,逐漸地讓人與人之間關係改善,進而創造出一個美好的將來。

何謂「善心」與「善行」? — 有四種人:

1「有善心」、「無善行」:

難道心好就好嗎?無須行善布施嗎?可不知「種善因」可以「得善果」的道理嗎?如果無善行是難於見到成果的,必須相輔相成的。

2「無善心」、「有善行」:

我們以應酬的方式去行善布施等行為,卻無真誠的善心做為支柱,也很難成全一樁美事的。因為沒有認正地看待受施者的感受,只停留在內心以外的形式,並非菩薩道的完美兼顧。

3「有善心」、「有善行」:

我們以純潔的心,不求「名」、不為「利」的行善布施。默默耕耘,時時結緣。但問眾生煩惱痛苦之事,不駒任何形式的幫忙和協助,使眾生身心自在,法喜充滿。

4「無善心」、「無善行」:

不知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。此類行者,可憐之極。居然無法真正地體會到,冰山一角卻有痛苦之音,盼望著我們伸出援手之際,苦苦哀求之聲,卻等不到回響!可憐的眾生,世間竟然還有不聞不問之士,且獨善其身也。

功夫皇帝李連傑先生說:「『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』則是人生的座佑銘。」此句名言源自唐朝鳥巢禪師的名句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此話的中心思想,關鍵在於「自淨其意」,因為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是需要一棵雪白明亮的「清淨心」去完成的。